黎族
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强侗族黎族支部。大多数黎族人都能说汉语。在过去,黎族人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通用汉语。1957年,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他们创造了基于拉丁字母的黎文。他们的信仰仍处于原始宗教阶段。
黎族主要生活在陵水、保亭、三亚、乐东、东方、长江、白沙、琼中、五指山等海南省县市,其余分散在海南省万宁、儋州、屯昌、琼海等县市和贵州。
黎族服饰
黎族服饰主要由岛棉、麻木棉、木棉、树皮纤维和丝绸编织而成。在古代,一些地方也使用构树或血封喉树的树皮作为服装材料。这种服装材料是从山上切下树皮,拍打去除外渣,留下纤维层,然后用紫甘蓝(螺壳烧灰)浸泡干燥。
黎族男人通常穿着无领的夹克和裤子,裹着头巾和野鸡羽毛。女性穿着黑色圆领连衣裙,配有许多装饰品。领口用白色和绿色的珠子串成三套边。袖口和下摆用图案装饰,前后身用小珠子串成彩色图案。穿紧身超短裙。有些人穿着黑色和蓝色平领夹克,袖口绣有白色图案,背面有横条图案,下面有五颜六色的花筒裙。裙子的褶皱设置在前面。穿着时,他们头上插着银钗,脖子上戴着银链和银项圈,胸部挂着珠铃,手上戴着银圈。头上戴着黑布头巾。
古典有很多关于黎族服饰的记载,比如《汉书》卷28《地理志》:元封元年,武帝略以为儋耳、珠崖郡,人都穿布,如被子,穿中心为贯头。老师说:‘时间从头开始。美孚方言黎族妇女有传统的锑染技术。苏轼在《君灵王庙》中所说的织花黎,是指美孚方言黎族。这种缬染方法是先在经线上扎图案,然后染色,然后织成衣服。
在与岛上各民族频繁沟通的过程中,黎族服饰发生了一些变化。最明显的是将无领直口和直头上衣改为挖口上衣领,或将直身、直缝和直袖改为腰部和袖口有缝(折叠间),或将无纽扣改为装饰纽扣,然后改为琵琶纽扣,最后将对襟改为部分裙子。在赛方言中,黎族人民,除陵水黎族自治县祖关、群英地区妇女穿花筒(俗称丝筒)外,其余首先在裙尾和裙腰上绣花,然后在上衣上镶嵌鲜艳的布边。筒裙多编条纹,最后只穿蓝色和黑色连衣裙或素身无花纹连衣裙。
黎族服装技术
黎族祖先用这种树皮纤维缝制的衣服、被子和帽子被称为树皮布衣服。过去,黎族服饰大多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其染料主要集中在山上采集植物,辅以矿物。宋代乐史《太平世界》、范大成《桂海于衡志》、赵汝适《诸蕃志》、周去非《岭外代答》等都有关于黎族织锦原料的记载。比如《桂海于衡志》:黎幕出海南黎洞,黎人得到中国锦采,取色丝,中间用棉花编织,每四对联成一幕。还有《岭外代答》:海南编织的(吉贝布)很多!……,五采,异纹冰然!海南黎族编织的黎锦、黎单、黎幕色彩鲜艳,美观适用,深受中原人士的赞赏。
黎族男女服饰
女子服饰
黎族女装主要有三个部分:上衣、下裙和头巾。这三个部分都绣有精致的图案图案。上衣有直领、无领、无纽扣对襟衫或直头衫。直头上衣由三到五块素织面料缝制而成,适合刺绣加工,所以裙子大多是刺绣。女装,我们称之为筒裙,通常由裙子、裙带、裙腰、裙子和裙尾缝合而成,但少于或多于四件;由于每件衣服都是单独编织的,适合编织、刺绣和加工,因此筒裙有许多图案和复杂的图案。为了突出图案图案,一些筒裙沿边添加刺绣以改善图案颜色,因此被称为牵引。女式筒裙由于经纬密度高,大大增强了筒裙的牵引力,经久耐用,具有特色。
男子服饰
男装主要由夹克、腰布、红色和黑色头巾组成。男装开胸,没有按钮,没有按钮,只有一根绳子绑着。衣服背后的下边缘有许多无边的耳朵。丁形腰布过去被称为鸡蛋布,古代被称为小牛鼻裤。小牛鼻裤过去大多是素织的,少量的织物有图案、蕾丝和刺绣。小牛鼻裤有些地方绣有简单的图案图案,有些地方没有任何图案。另一条裙子是一条没有任何图案的短裙,主要由生活在昌化江流域的美孚方言男子穿。裙子款式,上窄下宽,用绳子绑腰。其他地方都没有这种衣服。所有的男装都已经改变了,只有在非常偏远的地方,我们才能看到这种旧衣服。
黎族男装和民族服装虽然因居住环境、生活习惯和语言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并不像女装那样复杂,内容丰富,图案精致。男装和上衣差别不大,下衣区别明显。
霓裳民族服装服饰有限公司源于1988年的云南省歌舞团,是集旅游景区民族特色工作服、旅游景区民族服饰、旅游景区酒店民宿床上用品、民族特色工艺品、民族特色饰品、民族特色包包、节庆演艺民族服饰、少数民族校服、民族服装服饰设计、开发、定制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拥有丰富的中国各类型民族服装服饰设计、开发、定制经验,配备专业的民族服装服饰设计和制作工艺管理人才,是中国较早进入民族服饰文化创意设计、开发、定制的现代化企业之一。
>>>定制热线<<<
昆明霓裳民族服装服饰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18669108076 /15398694184(微信同号)
QQ:248875991 2494778018
微信: djh0824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环城东路50号理工大学科技楼A栋3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