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霓裳民族服饰有限公司官网!提供少数民族服饰,少数民族服装,民族服装定制服务! 收藏本站 在线留言 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霓裳民族服饰

三十余年文化旅游行业民族服装服饰创意设计定制企业 历经三十余年、两代人传承的民族服饰品牌

定制咨询热线 :15398694184

民族服装

品牌简介 少数民族服装定制厂家

霓裳民族服饰 已为3000余家客户定制民族服饰

对少数民族服装文化的思考与焦虑

返回列表 来源: 发布日期: 2019.04.18

    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服装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它不仅仅是服装款式、色彩和工艺的所谓专业问题,而且是关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传承的大问题。

    由于我国少数民族服装的丰富性、多元性和历史性,也因为很多少数民族没有文字历史传承,服饰承载了相当一部分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


少数民族服装

少数民族服装


    可以说,少数民族服装就是一部穿在身上的“无字史诗”。而今天,由于现代文明和商业化的冲击,民族服装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少数民族的生存方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

    人们的传统观念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大量的民族原生态服饰传统正在被民族自己遗忘和抛弃;商业化的民族娱乐正在低劣粗暴的吞噬着少数民族服装特有的美……..。

    所有这一切,似乎预示着少数少数民族服装文化的消亡只是时间问题。



一、现状:

    由当今世界的经济一体化而引发的包括文化诸领域逐渐融合的过程中,中国人在族群辨识上早已失去了判断力与载体。

    在西方科技、商业、经济和文化的强大诱惑和吸引下,西方的政治与高科技,文化意识和审美已逐步熏陶和教育着我们。

    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我们所有人几乎都在这种教育下毕业了。今天,我们说着最时尚的名词,干着最时髦的事情,快速引进着所谓西方最先进的文化、管理和科学技术等等。

    我们不但在经济上,而且在思想的意识上已经与西方接轨了——那就是一切向西方看齐。我们似乎比从前先进了许多,但从服饰文化的角度上看,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的问题。

    也许没有人愿意去思考,因为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也许,少数民族服装文化的彻底消亡是必然的。


花腰彝族

花腰彝族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惊人,各项经济指标迅速提升,中国正在步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

    在这个过程中,现代文明的冲击波已经遍布城乡各个角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明步伐也大大加快,经济变    革日新月异,如火如嗏……,但少数民族服装文化的存留与保护却在经济的大潮中呈现着一种尴尬的窘境。

    现代文明的发展,现代生活方式的彻底改变,完全破坏了少数民族服装文化存在的基础,二者几乎不可能共容。

    而且现代文明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电子信息时代的发展速度是不可预料的。

    今天,在依然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服装文化的领域,我们已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独龙族服装

独龙族服装


    在这种情况之下,政府的文化部门和很多专业人士都在大声呼吁:

        要尽快采取措施,从宏观上规划,投入必要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力图对现存的少数民族服装文化予以保护和开发。


    但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

        由于民族地区的差异和民族文化的脆弱性,我们基本上没有找到一种既能融入所谓现代文明,又能存留、保护和发展民族服装文化的方法。

    文件规划更像是一纸空文,口号还是口号,愿望仍是愿望,服饰文化的基础环境已经不复存在,制造多少漂亮的口号和规划也无济于事。


白族服装

白族服装


    现代文明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商业化,有人力图用商业的手段,曲线对民族服装文化进行保护与发掘。

    然而实际情况是,凡是进入商业化领域的就几乎就没有什么少数民族服装文化,民族服装文化基本上成了商业妙作的标签。

    既然没有文化的保护更谈不上挖掘与发展。笔者二十几年前曾经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较长时间的采风,那时还能够感受到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

    而近几年我又去过这些地区,看到的却是所谓的文明景象:满眼的高楼瓷砖、歌厅商店,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差异之美正在飞速地同一化、标准化。

    少数民族服装文化丰富的独特性,逐渐在娱乐化和商业化的喧嚣中消失。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现状:现代西方文化和商业经济正在用一种统一印刷的钞票,抹平中华各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我们能够在这个大潮中找到一个出路么?我不知道



二、挣扎:

    研究中国服饰文化的人都知道,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早已断裂,已经没有延续。今天我们只能以研究者的眼光,到博物馆去间接地感受祖先的服饰情感和审美文化。

    我们会发现,在现存的少数民族服装中,其实一直延续着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意蕴和支脉:款型、色彩、饰物、发式……等等,不一而足,都能从中发现大中国服饰文化的影子。

    所以,当今遗存的少数民族服装为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提供着活生生的范本和实物。它为我们区别于其他族群的独特与美丽,铺垫着深厚的基础。

    “自立于民族之林”不仅需要有民族的自信,民族的审美,而且还要有物质依托。服饰是区别人类最直接、最有效的物质媒介。在世界民族中通过肤色,更通过服饰就能辨识其族别。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和服装艺术形式。我们作为服饰的研究者和设计者,更有责任和义务为此做一点实事,身体力行地为自己民族的服饰文化事业献言献策,力求模索出一条保护发展少数民族服装的文化之路。


民族服装

民族服装


    历史上的文化融合有各种各样的形态,但综合分析来看无非是强制性的。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政治,战争等造成强势一方对弱小一方的强制性融合,而这种融合更多的是文化的输出,目的在于用文化来模糊被统治人民的自主意识,从而更好的予以统治。

    从历史上看,这种列强本意的强制虽然很残酷和野蛮,但某种意义上,确实也达到了一种文化碰撞交融的目的。例如埃及文明与希腊地中海文明的融合等等。

    从中国历史上看,近代的上海是西方列强制压中国的例证。在经济利益的掠夺和政治的欺侮中,自然而然地带进了西方文化的侵蚀。

无论在经济、政治、建筑、语言、服饰等方面产生了所谓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现象。但从另个角度上看,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历史,上海也才成了今日的上海,上海才具有了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品格,这种品格当然包含服饰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还以中国为例,满清帝国前后几百年,在服饰上曾经以国家政令的方式进行所谓的统一,力图路行烙上满清民族的烙印,模糊甚至消灭汉民族的文化辨识。

    但结果呢?除了马褂旗袍被汉民族进行了审美改造推行外,在几乎所有的其他文化方面,满清自己到是全面融合在汉文化之中。这说明融合是互动的,而不只是单边接受式的。

    虽然强势一方往往占有主动地位,但由于文化的先进性和历史性,它总是互相作用的。就是上海的例子也有·“半封建”自己的东西在才可融合,满清服饰的例子更是如此。


侗族服装

侗族服装


    而在当代,这种融合规律似乎被打破或者说被人遗忘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西方的先进技木。管理摸式,经营理念几乎让我们全盘接受,还受益匪浅的大呼过瘾。

    对西方的文化,特别是服饰文化的侵蚀更是一点反抗都没有。因为我们自已身上确实什么也没有了,只有可怜的少数民族服装在时隐时现,在可以想见将来将不复存在。

    试想在民国时,国父中山先生还有服饰的设想,中山装虽不能称是中国人的标准服装,但起码是中国意识造就了这种款式。而今天我们的领导人以唐装马褂向世界炫耀,其实最多是一种表演而已,几乎与服饰文化无关。


 侗族服装

侗族服装


    我们在服饰上早已没有了传统的延续。今天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穿着什么,全是一色的西式服装。这个会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举行都行,这样的研讨会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国际性”的会议。

    当然我们可以自豪的是,今天的中国人完全国际化了,我们在服饰上早已是地球村的世界公民。既然我们已经完全现代化了,当然是西方的标准:我们穿着时尚,展现着“时髦”,讲着国际语言,看着水泥森林,喝着不干净的汤水,吃着污染和病毒……任由我们的历史、传统、美德……在尘埃中静静的腐烂,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吗?

    我自己几乎无法回答,也没有答案。我们已经具有“国际化”意识,但我们是谁,却不见得知道和了解,因为我们的传统教育已经断裂。所以我们是从哪里走来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了。

    我们期望着真有那么一天,在世界清一色的洋装队伍中,只有中国人独树一帜,穿上靓丽中国装,做堂堂正正中国人。我们能挣扎出这个泥潭吗?我不知道。



三、思考:

    1、.社会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现在广大的民族地区将在不远的将来,逐渐现代化和城市化。

少数民族服装文化如彻底失去了存在的环境,必定归于消亡,这一点几乎是肯定的。

但就一种文化现象而言,只要为其找到一种依托方式,从某种意义上其文化实体的延续还能够存在下去。

例如,在云南省怒江地区,然与其他地区一样:大多民族入群都已不着本民族的服饰了,但在教堂礼拜和重大节庆目时,男女老少依然着盛装以示隆重。这说明,宗教和民族节庆为少数民族服装的延续提供了存在的理由和依托。

    组织力量让民族服装进行高层次的艺术展现。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几乎都能歌善舞,而且存留了大量优秀的歌舞文化形态,所以我们的专业文艺工作者,在专业的文艺演出中有意识地提炼发展和概括少数民族服装的形态,让少数民族服装形象在一个较高层次和空间中存留和延续。

笔者认为,就少数民族服装文化来讲,最好的融入形式就是戏剧与歌舞这种艺术表达形式。它一定要以服饰本身出现,而不是脱离开人的艺术形式。鲜活的,有生活基础和艺术情趣的行为方式,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同时这种艺术形式更容易强调民族服装的关系,更容易让人接受,从而也能使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其实在民族文化中几乎所有艺术形式都能从中摄取营养,在这个过程中,民族文化将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发展和变化下去。


彝族服装

彝族服装


    2、.文化的延续在人,在于人的研究关注和传承。那些真正关注少数民族服装文化的政府人士、专业人土应真正负起责任来,做一点儿实实在在的事情。为关注少数民族服装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真正强有力的支持。

此次怒江州政府举办这个少数民族服装文化节和青年设计师邀请赛与专业论坛,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人真正关注我们的民族服装文化,特别是年轻人的加入,将是我们民族服装文化延续的有力基础


    需要政府出面,组成有专业水平的民族文化专家,民俗专家,服装专家等,结合商业旅游作真正的民俗文化村,以鲜活的形态,让少数民族服装在商业运作中有所发展。就是说应该是真的民族的人,真的民族服装、真的民族生活方式,让少数民族服装在商业运作中有所发展。

同时建立有效的商业推广机制,在民族服装文化中汲取元素,应用的商业的服饰生产和推广中,是为保留民族火种,改良“西装”,用商业的、时尚的面孔、使民族元素和意蕴得以延续。力争在西方现代技术的支持下,融进我们民族的审美理想。


    3、.迅速建立原生态民族服的博物馆。同时对其相关的生产工具、服装存留状况与不同时期的佩饰和与生存环境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论救性的保护发据。通过博物馆建立搜集、整理、研究的长期机制,留下些真的东西,留下些美的范本与人文资料。

    对今天的人来讲,这些东西也许就是一堆不值钱的衣服和饰品,可是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来说,服饰就是穿在身上的历史,只要这些东西全在,我们的民族之美就不会完全消亡,总有一天会有人会重新发现它,找到我们的根。


    同时还应该建立针对性的研究课题,加大投资力度,吸引有志于民族文化研究的学者专家,设定针对性的课题库,全方位地、系统地对少数民族服装文化进行高层次的研究。

也可以与专业艺术院校建立相关课题研究和联系,共同建立课题,组织多种形式的联合学术基地,如建立长期的专业对口采风基地,有效地培养青年艺术家的民族情结,为民族文化研究建立基础的人才群。

这项工作已经开展,但是成果还不够理想,它能为我们的少数民族服装文化带来惊喜吗?我不知道。


凉山彝族服装

凉山彝族服装


    我提出了一些现象和问题,但我确实设有答案。我的思考一定是浅薄和幼稚的,它最多只是表达了我个人的焦虑和苦闷。

世界是美好的,在于它的丰富;艺术是美好的,在于它的独特。我不能想象在若干年之后世界上只有一种类型的服装覆盖所有人。

我自己就在这浊流中奋勇搏击,但我个人改变不了这一切,。

也许我是悲观的,因为我们民族的大俗大美绝不可能永远延续下去,它们的消逝只是时间问题。但我认为,我们还能挣扎着做一些事。我期望在我们的星球上,在奔向一个民族梦想的路上,我们不是光着身子,而是能穿着自己的衣裳,不是步洋人西装为荣,自信的迈上理想的天堂。

时间在不停的转动,少数民族服装的美也在一天天消亡……但愿这一切是杞人忧天!但愿这些都是一场梦!文字只是一些浅浅的印记,但也许在许多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在茫然徘徊的路上还记得,有一群痴人曾经有过的焦虑和哀鸣。

霓裳民族服装服饰有限公司源于1988年的云南省歌舞团,是集旅游景区民族特色工作服旅游景区民族服饰旅游景区酒店民宿床上用品民族特色工艺品民族特色饰品民族特色包包节庆演艺民族服饰少数民族校服民族服装服饰设计、开发、定制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拥有丰富的中国各类型民族服装服饰设计、开发、定制经验,配备专业的民族服装服饰设计和制作工艺管理人才,是中国较早进入民族服饰文化创意设计、开发、定制的现代化企业之一。


>>>定制热线<<<

昆明霓裳民族服装服饰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18669108076 /15398694184(微信同号)

QQ:248875991  2494778018

微信: djh0824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环城东路50号理工大学科技楼A栋302号

咨询热线

186 6910 8076